文明创建

文明创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正文

立足赣南老区、扎根客家摇篮,坚持以“精气神”文化办学育人

来源: 赣南师范学院 时间:2012-10-08 作者: 点击:

立足赣南老区 扎根客家摇篮

坚持以“精气神”文化办学育人

――赣南师范学院2008年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汇报

内容提要:半个世纪以来,赣南师范学院立足赣南老区,扎根客家摇篮,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和客家精神,并将苏区精神、客家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形成了“多谋思变、同心创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卓越”为基本内涵的赣南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文化。

2007年10月,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在考察意见中指出:“赣南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丰富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大学文化个性特质。赣南师院坚持以‘精气神’文化办学育人,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全面发展的打上了‘精气神’文化烙印的高素质人才。赣南师院的‘精气神’文化在全校师生员工中拥有广泛共识并得到共同践行,在社会上得到高度赞誉,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如今,“精气神”文化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工作项目的目标与思路:

1、目标:通过锻造一流的校园文化,塑造自己特有的校园精神,突出学校特色,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引领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努力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思路: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把“精气神”作为师院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前进当中不停步。二是体现学校的文化个性和地域特色。赣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苏区精神作为中国革命传统的典范,客家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范,赋予了赣南师院丰富的精神养料和浓郁的地域特色。苏区精神和客家精神成为“精气神”文化的两大历史渊源。三是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和现实状况进行精心培育和科学凝练。“精气神”文化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彰显出生机和活力。近些年来,师院人靠一股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干劲,靠一股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韧劲,靠一股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闯劲,使得校园面貌、教职员工精神面貌和工作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得到根本性提高。这股干劲、韧劲、闯劲就是赣南师院人的“精气神”。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1、“精气神”文化的形成过程

赣南师院自1958年创办以来,历经曲折和坎坷,但是,一代又一代赣师人发扬苏区精神和客家精神,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和衷共济,励精图治。伴随五十年办学实践,赣师人特有的“精气神”文化也由此孕育并不断发展。

世纪之交,赣南师院人结合新的任务和新的实践,在继承和弘扬苏区精神、客家精神的基础上,开始了“精气神”文化的科学凝练过程。1999年,学校党委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一次校情大讨论,提出要发扬改革进取、勇于开拓的时代精神和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团队精神。随后,学校党委通过组织开展校风大讨论和校风征集工作,明确了“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的校风。这次校情大讨论,为“精气神”文化的倡导和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1年,学校总结出了自己的办学传统,即:“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苏区传统;“立足地方,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以师为本,以质取胜”的办学宗旨。2002年,根据广大教职工在评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学校又总结出了“群策群力谋发展,促改促建求实效,爱校爱岗讲奉献”的评建精神。

2003年在第三届教代会、第十一届工代会第二次会议上,学校把“坚持以赣师人特有的‘精气神’来面对前进中的困难,迎接各种挑战”总结为学校评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大经验之一。随后,学校通过开展“创业在师院”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使“精气神”文化日益深入人心。

2005年11月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大会上,学校科学凝练了赣师人特有的“精气神”文化的基本内涵,即“多谋思变、同心创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精气神”文化基本内涵的科学凝练,完成了赣南师院大学精神“形”和“神”的完美结合。

2、以“精气神”文化办学育人的实施方法

(1)坚持以“精气神”文化办学,巩固和加强“精气神”文化在办学过程中的引领地位

学校根据自身的文化秉性不断调整,把“精气神”文化融入到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路等顶层设计中。体现自己的办学理念、强化自己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准确定位。“精气神”文化引领学校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指导学校办学定位更加科学准确,引领学校发展思路日趋清晰明确。在“十一五”规划中,学校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品牌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科学治校等四大战略,努力打造学科、专业、课程、科研、师资、学生、管理、环境八大品牌,努力实现2007年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硕士点总数突破30个,2010年前后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较高、特色明显、校园和谐、在省内外有较高声誉的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

(2)坚持以“精气神”文化办学,把“精气神”体现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体现在工作流程、工作制度上。

“精气神”文化强调“多谋”,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划安排工作之初,起点要高,思路要广,眼光要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不断向更高的奋斗目标迈进;“精气神”文化强调“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蕴含了师院人励精图治、坚韧不拨的奋斗精神和勤俭办学、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 “精气神”文化强调“同心创业”, 同心创业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统一思想,协调步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精气神”文化来检验、提升我们的工作。“精气神”文化强调“思变”、强调“勇于开拓,追求卓越”,就是要求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再接再厉,破除小进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敢为天下先的观念;彻底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惰性,树立勇于创新的雄心。

(3)坚持以精气神文化办学,把“精气神”文化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体现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工作中。

教师队伍在教学工作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队伍在科研工作中自觉弘扬“精气神”文化中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整合科研力量,凝练科研方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瞄准学科前沿,在省部级、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和出重大科研成果上取得新的突破;近年来,我校学科建设观念深入人心、学科建设工作全面开花;学科建设从无到有、学科水平从弱到强;学术水平日益提高、研究生教育开创历史。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精气神”文化中进取精神、实干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

(4)坚持以“精气神”文化育人,充分发挥“精气神”文化的育人功能

通过充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用“精气神”文化来教育学生。近年来,学校把以苏区精神和客家精神为渊源的“精气神”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之中,依托“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央苏区研究中心”和“客家研究中心”,精心组织开发了《中央苏区史》、《客家学》等传授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内容的新课程,建设了一批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教学实践基地,编写了《中央苏区史研究》、《客家赣州》等有关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内容的系列教材,极大地丰富了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将“精气神”文化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在新生进校开始,就对其进行校园精神的教育,使“精气神”文化真正在我们的大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使其影响一代又一代师院人。

通过组织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用“精气神”文化来吸引学生。如“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采茶戏进校园”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红土地讲坛,客家运动会,客家美术作品展,“红色故土、情系客家”主题教育活动,把“精气神”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广大学子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用“精气神”文化来陶冶学生。在环境营造中突显浓厚的“精气神”文化气息,努力把校园建成富有现代气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新型大学校园。我们把“精气神”文化体现在富有品位的校园风貌上,包括建筑、绿化、雕塑、景点、文化设施等,都要展示我们特有的“精气神”文化底蕴,体现学校文脉的延续性。

此外,学校还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加强干部职工队伍的机关作风建设,通过树立典型示范,用“精气神”文化来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带动学生。

三、工作成效及取得的经验:

坚持以“精气神”文化办学,取得了的丰硕的成果。在“精气神”文化的引领下,我校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发展,办学定位更加科学准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奋斗目标更加明确,实现了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办学规模的大跨越。实现了校园建设的大跨越。实现了教学科研水平的大跨越。实现了办学质量的大跨越。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活力凸显。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去年10月,我们又以最佳工作状态、最佳工作业绩、最佳校园环境和赣南师院人的最佳精神风貌,胜利地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对我院的考察评估,实现了“评建创优”的工作目标。

1、以“精气神”文化办学,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学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多谋思变、同心创业”精神激励下,赣师人勤于谋发展良策,精于思变革之路,一次又一次地开展校情认识和学校发展大讨论。实践证明,正是1999年校情大讨论,为评建工作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才有了学校2002年评估的重大胜利;正是2001年教代会的成功召开,才有了学校开辟建设新校区的重大决策,才有了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正是2003年校情大讨论,才有了学校推进新一轮创业的嘹亮号角;正是2005年“高教发展形势与学校新一轮创业”大讨论,才有了学校“十一五”宏伟蓝图的成功描绘。

“精气神”文化是一种团结一心、共创伟业的创业文化。正因为有了这种文化,才有了在新世纪之初广大教职工积极响应学校开辟建设新校区的爱校热情,才有了全体赣师人在前所未有的评建困难面前万众一心、日夜奋战、甘于牺牲、乐于付出的奉献精神,才有了建设新校区、申报硕士点、创办独立学院的机遇意识,才有了在老“三件大事”胜利完成后乘势而上、推进新一轮创业的创业激情,才有了大力支持学校推进各项改革事业的大局观念。正因为有了这种创业文化,学校才能在快速发展的高教形势面前,抢抓机遇,踩准节拍,科学发展,和谐创业,才明确提出在2010年前后把学校建设成为在省内外声誉较高、校园和谐、特色明显的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

正如2005年先进性教育活动省委督导组组长刘文广同志所总结的那样:“赣南师院在省内同期建校的高师院校中创造了第一个升为本科院校、第一个成为硕士单位、第一个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第一个开辟建设新校区等多个‘第一’的奇迹。这奇迹的创造,靠得是什么?我们认为,靠得就是赣师人的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

“勇于开拓”,是一种剑指前方、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干事创业,需要勇于开拓的闯劲。如果没有这样一种闯劲,学校就不可能在年收入只有区区几千万元的情况下,果断作出开辟建设新校区的重大决策,就不可能创造出只用338天时间高质量完成新校区第一期建设的壮举,就不可能取得全省最早开辟建设、最先投入使用、最漂亮的大学新校园之一的骄人业绩。如果没有这样一种闯劲,学校就不可能在“十五”以来,实现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追求卓越”,意味着质量,意味着品牌,是“精气神”文化的价值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卓越”、“创造第一等工作”的精神激励,“十五”以来,学校相继实现国家级课题、国家级本科教材、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品牌专业、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级、省级教材一等奖等九个历史性的突破;精神文明建设三年连上三个台阶,先后获得“赣州市文明社区”、“江西省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以“精气神”文化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赣师学人

学校以“精气神”文化为道德和职业标准,引导广大教师以“精气神”文化砥砺师德师风,“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师表风范感染学生,形成了“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的优良教风。近三年来,全校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蔚然成风,涌现出了一大批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其中有9人获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有2人分获江西省第三、四届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6年学校荣获“江西省第四届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广大教职工怀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特别是对赣南老区基础教育事业的热忱,不断自我加压,刻苦钻研业务,主动面向基础教育,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一方面,结合赣南老区教育实际,研究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开展教改系列研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主动与赣南基础教育机构合作,共同进行教改实践。近年在原教育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又选择17所中学作为教育改革实验合作基地,并广泛地与赣南其他中小学、幼儿园建立项目协作关系。2004年以来有关基础教改革以及教师教育改革互动研究的立项课题达到151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项。学校相继成立了赣州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基地、江西省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基地,先后开展了赣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学新教师培训、初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等,共培训了近2万余人次。

近年来,学校把以苏区精神和客家精神为渊源的“精气神”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对“严谨勤奋、刻苦钻研”优良学风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学校通过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将“精气神”文化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使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近年来,学生就业率、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一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2004年本科毕业生常规就业率名列全省第一。近三年来,在校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文体竞赛中屡获佳绩,共有2637个团体和个人获奖,先后荣获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一等奖、全国首届大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全国健美操锦标赛暨全国健美操青少年总决赛院校组六人操第一名、全国大学生男子篮球CUBA联赛江西预选赛高水平组冠军、全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体育院校组比赛金牌总数第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代表江西省参赛的赣南师院3个参赛队全部获奖,其中2个参赛队获全国一等奖,1个参赛队获全国二等奖,总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22位。

学校始终秉承“面向基层、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传统,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作风淳朴、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师资,历届毕业生中有4万余人扎根基层,服务基础教育。现在赣州市3万余人的中等教育专任教师中,我校毕业生占到50%左右;在470余所各类中学里,大部分有我校毕业生担任行政或教学负责人;赣南18个县(市、区)级教育局中,17个教育局有我校毕业生担负领导工作;市级和县(区)级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与骨干,我校毕业生占了绝大部分。我校毕业生有300余人成为赣州市省级、市级中教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伴随着五十年办学历程,杰出人才不断涌现,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聂水兰,全国优秀教师钟光波、谭天、王微等,省级优秀校长张浩权、卢川平等。

五十载风雨磨砺,半世纪岁月洗礼。赣南师范学院始终立足赣南老区,扎根客家摇篮,传承弘扬苏区精神和客家精神,以“精气神”文化办学育人,特色鲜明,卓有成效,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品质卓越、深深打上了“精气神”文化烙印的高素质师资和其他优秀人才,为赣南革命老区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版权所有:赣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网站维护:赣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师大南路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393620 部门信箱:dwxcb@gnnu.edu.cn

Copyright 2012 GNNU publicity office of Party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400-605-1065

商务合作:ylj@chinawebber.com

简历:hr@chinawebber.com

  • 视频号

  • 官方公众号